2010年世博会场馆外的图书出版市场硝烟正浓。据记者从新闻出版局获悉,世博类选题图书已经出版510种。其实,早在2002年世博会申办成功之日,上海出版界已在摩拳擦掌筹备今天这场战役,世博会申请者、世博园区总规划师、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退休老记者,甚至档案馆、图书馆、高校,一切能够集结的力量都参与了世博图书的书写。毫无疑问,这里是世博场馆外另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
我最害怕的是世博会还没有结束,这些书就已经变成了一地鸡毛。——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征
这让人想到了2008年奥运会图书出版盛况,当时累积出书已经达到一千多种,大量同质化图书发生撞车,最后两败俱伤,被锁进仓库。世博会图书市场是否会重蹈覆辙?它们中有多少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又有多少会被淘汰成为一地鸡毛?
“这些书中有的是真正有意义的,有的是应景的,有的是实质上没什么关系只是搭顺风车。”针对沸沸扬扬的世博图书市场,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征向记者透露。走进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在成都举办的第20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紧张忙碌,在这次博览会上,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世博、展示上海。随着世博会脚步的临近,一场书战大幕正在拉开,“世博会这么大的事,文艺出版集团这么大的集团,肯定需要有我们的表示。”陈社长进而补充道。
犹记2008年奥运会时,中国出版与奥运有关的图书多达千种,据相关人员调查研究,这些图书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政或盲目跟风的局面,平均下来每个品种能销5000册就不错了。
对此,陈社长也看得很清楚,“奥运会虽然书多,但很少赚钱,到最后那些书都堆在仓库里,因为同质化太多,读者感到审美疲劳,最后肯定是一地鸡毛。我们现在的市场上已经出现这个情况了,主要原因同样是大量的同质化,还有就是很多书都是浮光掠影、很浅。网络这么发达,读者了解的途径很多,一本书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很难引起他们的喜爱。”
“我可以说90%的图书都是赔本的,当然官方手册除外,因为是世博会授权、政府垄断、竞标完成,他们肯定赚钱。其他能挣钱的应该是高端、专业的书籍,而针对普通读者的书能卖到5000本就差不多了。”在陈社长看来,这一次世博会图书市场不容乐观。
“其实市场如果很理性清醒的话,不会出这么多书,我相信这中间至少20%是重复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告诉记者,“世博会是带有时效性的事件,虽然国人很关心,但时间还是短,而且对于世博会的了解,一般网络、报纸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不太需要书这样的传媒,即使需要,几本已经够了。现在多媒体环境下,媒体分工很明确,如果网络能承载的传播功能和书媒存在冲突,书是完全要让道给网络的。”
事实上,世博会持续时间比奥运会长很多,从目前市面上的书来看,偏文化、深度叙事类图书居多,而从出书种类来看,世博会的书比奥运会少了很多,相比较而言,出版社相对理性很多。“从建国六十周年,到奥运会,再到世博会,很少出现畅销书,现在人们的市场意识很强,对于因热门事件而头脑发热的出书,已经不太发生了。”金社长告诉记者。
世博会开幕在即,《精品》记者拨开迷雾,深入上海,亲密接触世博图书以及图书人物,为您展现他们眼中的世博,也以我们的视角推荐可用、可读之书。
专访胡廷楣:一场关于梦的书写
历时十个月、每篇访问平均20个小时工作量、记录69个建筑师的思考。很难想象这是两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完成的著作。2009年2月该书的策划形成,4月胡廷楣和洪菁耘这对退休老夫妻开始着手准备,浏览古代和现代建筑史书,收集英语建筑学专用词汇,对新建场馆创意进行了文字和图片的归档。他们一个是作家、高级记者,一个是英语副教授,关于建筑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学起。从6月起便每天深入建筑现场用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采访,有的采访甚至等待了六七个月,才能获得和建筑师见面或通讯访问的机会。
“两个老人的激情让我很感动,有一次甚至晕倒在采访现场,那真的是热爱啊。”谈到胡廷楣夫妇,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征社长不由地感叹道。“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能为世博会的真正历史内因留下记忆,在将来能够唤起人们对于2010年世博会的美好记忆。”陈征中肯地评价道。《69个梦》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世博会期间的重点推荐书,对于这本书能不能在大浪淘沙中留下来,出版社很有信心。
4月28日,该书紧急印刷500份,首先与媒体见面,4月21日,本报记者取得该书的电子版本和很多珍贵的照片,并对胡老先生进行了独家采访。言谈间,他时而充满激情、时而谦虚谨慎,生怕言语无法表达对建筑师的尊敬和对于建筑的热爱。“一年的经历给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变成了一个建筑的大粉丝,”胡老先生顽皮地笑言。今天,那种激情也没有因为书的截稿而褪去。
中国馆从一开始被淘汰,后来又重生,是怎么回事?哪些设计灵感来自童话和儿童文学?哪些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又是受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沙特阿拉伯、摩洛哥、印度,他们的场馆又有怎样的亮点?建筑是世博会最直接的展品,建筑背后蕴含的意义,设计师的设计理念,运用的材料,审美观点,以及在这中间的点滴故事,在《69个梦》中都将一一呈现。
语言是最大障碍
在采访中,作为英语老师的洪菁耘负责主要的采访工作,但在遇到一些小语种的采访对象时,语言是她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书中仅涉及69个设计师的主要原因。
问:书名为什么叫《69个梦》?
答:首先由于时间和语言问题,我们没能将一百多位建筑设计师全部采访,这69个不是刻意挑选,而是我们力量能企及的场馆。关于为什么说是梦,是因为沙特阿拉伯馆漫长的设计过程,起点是浪漫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总建筑师王振军对“梦”深有感触,他认为,建筑师要会做梦,梦见未来,梦见你所想要的,他从高速公路联想到人脑细胞。而比利时·欧盟馆的建筑师费边认为,设计的激情需要想象力伴随。所以这本书的主题也从梦开始了。
问:出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
答:和一般人相比,我有更多的便利,比如我退休了可以有很多时间去跟踪采访,从去年2月有这个策划到今年4月,这本书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我在书中后记里都一一提到,他们都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问:形成这本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答:最大的困难还是在和建筑师的沟通上。我们用了一切可以沟通的方式,邮件、电话、见面。但很多小语种国家的沟通还是存在困难。另外,就是对建筑的不了解,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我和太太对建筑一无所知,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很多建筑师都成了我们的老师。
问:听说在做这个工作之前你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和努力?
答:和那些建筑师相比,我们做的根本不算什么。在做这个事情之前,我已经离开采编业务很多年了,所以等于是让自己重新回头来做自己曾经放下很久的工作,这中间最大的困难是对于建筑的不了解。我和太太基本是从最基础的建筑学知识开始学起。
问:很多照片很好看,都是你们拍摄的吗?
答:是啊,太太主要负责采访工作,我负责后期的文字整理和拍照。后边中国馆的工作是我们一起完成的。不是我们照片拍得好看,而是那些建筑本身就很美,因为一年多来,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去,看得多,所以知道这些建筑从哪个角度更好看。拍照方面完全没有技术层面的讲究,还是角度的问题。
这本书让我成了建筑大粉丝
为了完成这次采访,胡廷楣夫妇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浏览古代和现代建筑史书,收集英语建筑学专用词汇,对新建场馆创意进行了文字和图片的归档。尽管如此,胡老先生依然忐忑不安,担心有疏漏之处,“老人很在乎自己的名誉”,出版社编辑告诉记者。
问:这本书对于你人生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让我成了建筑的大粉丝。相当于让我上了一次大学,而且都是建筑界最高级的人在给我上课。比如意大利的建筑师本身就是大学教授。
问:这期间一定有很多感动的事情吧?
答:由于经常在世博园转,记得有一天我和太太来到比利时馆,看门的是一个老人,比我们年轻一些,他说:“老姐姐又来了啊?”当时我们非常感动,在这种相处中,我们和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有了一种默契。还有就是在德国馆,有一次工人在下边修建,我们在上边拍照,我很遗憾的是那天没有将工人拍下来。因为我听见中国工人对场馆的负责人说:“以后能不能不要拆,因为这个馆里也有我们的心血,将来也想来看看。”在采访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能感到,各个场馆的中国工人都非常投入,他们很为自己的建筑师着想。这些工人真的非常不容易,他们都让我感动。
问:这本书得到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但我看到书却并没有请别人来作序,为什么呢?
答:这本书的序言是20条语录,全是从我访问的建筑师所说的话中精选的。我记得第一句是:“奥运会是往后看,世博会是往前看,尽管在建筑上未必直接反映出来,”这是上海企业馆的建筑师张永和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奥运会建筑是为了庆典而建造,而世博会尽管也具备娱乐性,可是又面对很多严肃的问题,即对未来的挑战。建筑师需要看看当今这个世界上存在的问题或挑战是什么,用自己的设计回应那些挑战。建筑师的答案同时是未来的设想。在我看来,这些建筑设计师都非常有思想,世博会上设计出来的房子跟普通的房子不一样,有思想,很温暖。
世博会儿童文学很受重视
和往年世博会最大的不同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儿童文学很受重视,在很多场馆中都能看见童话色彩。而发展中国家的大量参与也是一大亮点。在书中,胡老先生将透露场馆中哪些细节是童话底色,发展中国家场馆又有哪些亮点。
问:跟建筑师对话有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回忆?
答:没有对话,因为对于建筑专业来讲,我们都很业余,所以不敢说是对话。因为他们的每一个人都非常了不起,当然这中间也有我不能理解的一些想法。关于深刻的记忆,在我书中讲得很详细,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在这本书中我并没有去刻意的赞美,而是用我们的语言尽量客观地阐述建筑设计师的思想,他们创作中实现的价值。我觉得每个场馆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关于是否有争议性的东西,我们都是门外汉,没有资格去评论。
问:在你看来这次世博会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答:一方面是儿童文学受到极大的重视,比如荷兰馆充满童话色彩,还有沙特阿拉伯馆的创意源于《一千零一夜》。只一个特点是在与很多建筑设计师的交流中感受到的,他们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这一点让我非常惊讶。比如俄罗斯、以色列的设计师,他们都同时跟我聊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世博文化中心的建筑师汪孝安先生,他第一个跟我讲出了老子的思想,台湾馆的李祖原也跟我讲到了。这些建筑师不经意间说出的话经常让我们感到很震撼。
问:上海世博会上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展馆,这是以往世博会难见的现象,你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他们的展览?
答:他们的展览依然会给我们带来震撼。比如尼泊尔馆,他们由350个家庭做了3年的木雕,非常精彩,世博会参展时,运过来了500吨。摩洛哥馆是30个石膏工匠打造的作品。印度的浮雕也非常让人震撼。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想文化和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问:听说中国馆的最终形成经历了很多波折?
答:是,中国馆一开始被淘汰,从构思、设计到入选,最后形成了这个代表中国建筑界的思想的建筑,很不容易。我不敢说在世博会上中国馆是最好的,但在我的书中有很多他们在建设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