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媒体报道

朱永新:最好的图书给最美丽的童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2011/4/26 8:47:11  浏览次数:7154  字体大小:
    编者按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另一方面,面对每年数以万计增长的新书,学校和父母又面临着选择的困惑与迷茫。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朱永新,近年来一直呼吁并倡议建立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制度。作为推动阅读的民间学术机构“新阅读研究所”名誉所长,朱永新还同时带领一个研究团队,积极研制并推出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朱永新。   

    学生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一项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我国小学生的读书状况?   

    朱永新:我们的阅读现状,曾经有人做过调查。20年来,我们的经济指标增长了很多,但是人均阅读量只有微量增加。我们的图书出版数量很大,但是人均阅读量只增加了0.4,从人均5.25册变成5.65册。我们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希望解决的是小学生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非常之少,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小学生占总数的40%左右。没有课外阅读的学生,最缺的当然是阅读。而对于有课外阅读的学生,我觉得最缺的是比较好的阅读指导。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找书看,找到什么看什么,他们很可能得不到最好的东西,对小学生的知识结构、精神发展等方面也会造成一些问题。   

    记者:小学生阅读的缺乏是否与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太低有关?   

    朱永新:我认为,缺乏阅读的首要原因是没有书读,比如在农村或边远地区缺乏可供阅读的图书资源。其次是由于课业负担太重,学生没有阅读的时间。当然,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和利用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没有书和没有时间的背后还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对阅读在儿童精神成长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对于精神发育而言,教科书的教育相当于母乳。一个孩子只吃母乳,他的身体会发育不良。一个学生只读教科书,也会精神发育不良。他一定要有合理的“饮食”,这合理的“饮食”就是最好、最经典的童书。   

    阅读给人生打下底色   

    一个民族要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就需要有一个基础书目,需要一个共同的阅读,以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记者:您在2006年曾经组织推出过一个阅读书目,如今您又组织研制了“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您致力于该项工作的出发点是什么?   

    朱永新:我们的孩子们应该阅读两类书,一类是打精神底子的,可称之为“打底书”,一类是在打完底子之后再看的提高性的图书,可称之为“提高书”。“打底书”是奠基孩子精神世界、灵魂世界的经典书籍,而“提高书”则是有“文脉”的书。书也有高低贵贱之分,孩子们需要看“血统高贵”的书。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籍经典灿若星河,我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读一些承载传统文化的启蒙书。我们只有拥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才会形成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精神密码,而基础性的书目则为共同阅读提供了文本。我们不仅关注小学生基础书目,接下来还要做中学生、大学生、公务员、父母、学前儿童等多个层面的基础阅读书目。“新阅读研究所”要用3到5年的时间研制出一个完整的、全体中国人应该阅读的基础书目。   

    另一个考虑是,对于大部分父母和教师来说,让他们自己选图书是有困难的。曾经有人争论说,应该倡导孩子自主选书,让孩子和父母自己去选书,不必搞一套书目束缚他们的思想,这会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一个模式。但是,儿童图书每年出版近4万种,在琳琅满目的图书馆和书店里,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积淀,很难选到真正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好书。   

    所以,我们觉得通过书目给孩子以阅读指导是很必要的。我们给出的是一张地图,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要根据这张地图走。但是有了地图,至少不会迷路,人们可以高效率地到达目的地。   

    用阅读书目推动阅读   

    在“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研制过程中,我们有了更自觉的本土意识。这个书目既要有世界视野,更要有中国特色。   

    记者:中国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应当具有怎样的结构?   

    朱永新:在“中国小学生基础书目”研制的过程中,我们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是我们在选择书目、审查内容、确定重点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价值问题是我们研制书目的出发点之一。对“真”、“善”、“美”的认知和追求,是具有普遍性的人类基本价值,是每个民族在生活实践中的基本度量衡,也是每个人成长中最具基础性意义的“立人”之本。   

    目前基础书目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文学、科学和人文图书。文学类成果和作品更多地凸显人们求“美”的方面;科学类成果和作品更多地凸显人们求“真”的方面;人文类成果和作品更多地凸显人们求“善”的方面。同时,我们兼顾了8个价值领域,分别为: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人与历史、人与未来。   

    在基础书目中,中外图书的比例是中国图书占多数,接近2/3。坦率地说,如果放在世界舞台上,本土的图书占入选书目的1/3就算不错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少儿图书创作出版历史比我们长,好作品确实更多一些,而且往往很深刻。但是,这次选书目,我们有了更自觉的本土意识。因为这是中国人的基础书目。肯德基、麦当劳再好,我们还是要吃稀饭、喝豆浆,因为这是中国的。我们的书目既要有世界视野,更要有中国特征。   

    记者:书目编制过程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朱永新:在编制书目过程中最难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好书实在太多,我们聘请的专家筛选过的书大概在8万种左右。用穆旦诗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丰富和丰富的痛苦”。文学类书比较丰富,取舍要反复权衡。另一个问题是好书太少,这主要是指科学类的书,坦率地讲,可以用“贫瘠和贫瘠的痛苦”来形容。另外,真正好的人文书也非常少。例如,我们要给孩子们找一本走进音乐、走进艺术的书,几乎就没有能使我们满意的,只能找很早以前丰子恺编的一本书。科学类图书还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出版了大量的套书,我们不想在书目中放入过多的套书。越是低年级的科学书目选择就越困难。我们尽力做到综合平衡。综合,是综合各方面意见,要去听;平衡是观念的平衡,范式结构的平衡,给孩子适合的书的平衡。   

    我们聘请的专家都是国内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学者。科普作品的特点是时代性很强,以前优秀的科普作品很多已经不适合给现代的小学生阅读了。我们没有把这一部分书叫做“科普”,而是叫做“科学”,因为其中有一些科幻作品,科幻作品更接近文学。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还是需要有像凡尔纳等作家的作品的。这次我们还选进了一些非常受孩子们欢迎的国外的科学读本。   

    记者:据了解,《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能否进入书目,曾引起很大争议。   

    朱永新:是的,专家们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分歧,争论很激烈。最后我拍板,应该入选。书中有糟粕,不等于孩子们就不能读;我们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来教这些书,也不等于就不能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这些东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载体,它已经流淌在我们文化的血液里了。   

    我们还恢复了一些传统的阅读,被遗忘的阅读,比如我们小时候爱读的连环画。现在连环画受卡通冲击太大。连环画也是传统,它是我们的阅读历史。不光是一个怀念的问题。老版连环画,比如我们这次推荐的《武松打虎》,是著名画家刘继卣的名作。当年那些大画家都画小人书,因为那时的艺术品市场不成熟,大画家往往去画小人书,大画家画的小人书,都是非常棒的图画书。   

    建造图书馆里的学校   

    图书馆是更大的学校、更大的知识殿堂。要为孩子打造阅读环境,责任主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   

    记者:中国的孩子不重视阅读,这也许和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孩子似乎缺乏阅读环境。   

    朱永新:确实如此,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培养阅读兴趣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前不久,北京朝阳区举办的儿童读书日活动的主题就是“建造图书馆里的学校”。图书馆是更大的学校,更大的知识殿堂。图书馆里的书架、墙壁的色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藏书够不够好,能不能吸引孩子。比如图画书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你打开一本就会让孩子亲近图书,有条件的地方为什么不可以享受这种美丽的阅读?所以我们坚持放一两本图画书在里面。希望基础书目出来之后能进行相应的引导。   

    小学生阅读是老师、家长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要给孩子打造阅读环境,责任主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社区的文化建设应该包括少儿图书馆,发达国家把一些阅读责任交给了社区、少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中国在这方面还不太成熟,因此家庭就要负起更多的责任。
 
 
 
版权所有: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0500581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 01 号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202号
公司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丽景路95号出版中心
技术支持: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