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理论研究

强化社会责任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首要任务

来源:傅伟中  发表时间:2011/12/1 13:03:40  浏览次数:14577  字体大小:


[摘要]建设新闻出版强国,首先要强化新闻出版界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了社会责任感的内核,梳理当前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厘清了认识上的误区,指出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几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出版强国  社会责任感  缺失  误区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建设新闻出版强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当今社会,“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强化新闻出版界的社会责任感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首要任务。

  新闻出版界社会责任感的内核

  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厘清认识,深刻把握新闻出版界社会责任感的内核。
  第一,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社会责任感。这是从还原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的视角来考虑的。社会责任包括了个人社会责任和职业社会责任。个人社会责任是指与新闻出版职业不相关联,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职责;职业社会责任是指和其职业相关的社会责任。把看似复杂的种种社会责任感条分缕析,就可以了解,人的社会责任是构建时代社会责任的基石。古人十分重视社会责任感的树立和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等,都传递了良好的道德约束和责任担当信息。
  第二,从企业的属性来看社会责任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这就意味着企业有双重责任,既要承担并履行好经济责任,追求盈利,又要遵守国家对企业约束的法律责任,兼顾社会对企业期望的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第三,从文化企业的属性来看社会责任感。文化具有历史性、群体性和影响性。文化对社会的责任承担,主要表现为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对时代精神的构建和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道德提升。作为文化企业除了要有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外,还应具有创造精神文化、引导精神文化的责任感。
  第四,从我国文化企业的属性来看社会责任感。我国文化企业特别是新闻出版企业,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不容小视。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方面,可形成舆论导向,促进社会和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方面,可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方面,可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我国新闻出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一部分,我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我国文化企业的终极的社会责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这四个层次去认识社会责任,就能更加明确,在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过程中,新闻出版界要坚守什么,秉持什么。

  当前新闻出版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

  新闻出版是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传播平台,肩负着体现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精神家园的社会责任。我国目前的报纸、期刊、图书、电子、音像、网络等六种新闻出版业态,已然使新闻出版成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产业部门和重要力量,其涌现的大批优秀作品,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了新闻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在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下,也出现了个别不健康的情况。这些不健康的情况是表征,实质都是社会责任感缺失所致。
  然而,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令人忧虑。
  在新闻界,刊播违规违法广告和有偿新闻、假新闻,“红包记者”时被曝光,等等。这些都在破坏和损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在出版界,买卖书号刊号,放松甚至放弃对出版物应有的三审三校等,致使“张悟本事件”时有发生。
  在影视界,一部新版《红楼梦》竟为林黛玉设计了裸死情节,遭到了广大网民的反对,还罕见地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
  在网络界,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内容集中迎合了一些人的低级趣味,“网络打手”、“网络推手”通过炒作手段,更是催生了像“芙蓉姐姐”、“凤姐”这种非正常名人走红,“网络暴力”愈见血腥。“艳照门”、“兽兽门”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上述种种,有人斥之为“思想淡出对话,内容淡出形式,感性驱逐理性,夸张取代真实,搞笑胜过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舆论观察家认为:“三俗”之风泛滥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其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蚕食我们健康的文化,降低人们的道德情操水准,使我们的价值观和正常的审美情趣发生可怕的逆转,损毁社会赖以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
  分析上述情况,至少可以得出三点启示。
  其一:少数新闻出版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社会责任感缺失。部分新闻出版单位“讲金不讲心”,只要有些许蝇头小利,就不惜放弃新闻出版人应有的坚守和原则。
  其二: 各种泥沙俱下的现象不断显现,说明新闻出版界提供的精神产品尚不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思想文化的阵地,优秀文化不去占领,糟粕文化必然要去盘踞。
  其三:浮躁之风盛行,说明构建社会责任感的任务相当艰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任重道远。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没有精神力量的引领和社会责任的担当,势必如同空中楼阁。

  当前新闻出版界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误区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瞄准世界新闻出版强国,将今后10年我国新闻出版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新闻出版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为: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判断。
  一个基本估价是: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业已进入世界出版大国的行列。一系列数据为这种判断做了注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拥有图书出版单位580家,音像出版单位378家,网络出版企业195家,报纸1 943种,期刊9 549种;全国共有国有、民营、外资、合资发行企业12万余家,网点16.1万个。我国日报年出版总量达到440亿份,出版规模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发行总量最大的报业市场;图书出版品种27.57万种,销售额1 456亿元,仅次于美国;印刷复制业有企业18万余家,总产值达到5 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位;数字出版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年增长50%以上;新闻出版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尚不能沾沾自喜,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任务仍然艰巨。当前,在新闻出版业快速发展的时候,仍然存在种种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情况,其根源就是在强化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认识误区。
  有人认为: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与强化新闻出版界的社会责任感存在矛盾。更有甚者认为,改革和市场必然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这是一种极具迷惑性的错误认识。
  首先,社会责任感是新闻出版界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和神圣使命。国务院前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接受媒介采访时表示:“新闻人最重要的价值观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必然加速推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但拥抱市场并非意味着放弃基本原则和使命。2010年8月,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就此表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多出文化精品、多出人才、多出效益,进而使文化能够真正发挥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票房、收视率、发行量是文化产品接受市场检验的重要指标,但绝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票房、收视率和发行量,而忽视艺术品位、放弃社会责任、突破道德底线、伤害民族情感。所有文化单位,无论是事业还是企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都应该成为先进文化宣传的阵地,自觉地、坚决地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现象,绝不给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文化垃圾提供传播渠道。
     再次,改革是方向,市场化应该更好地为树立和秉持社会责任感服务。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表示,改革是改革生产方式而不是改革生产内容,是改革传播手段而不是改革传播目的,是通过改革生产方式更好地优化生产内容,通过改革传播手段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将新闻出版单位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就是为了把我们党的意识、国家意志、民族价值,把我们的事业、产业、企业,乃至把我们每个干部职工的利益做大、做强、做优。为此,我们要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做到,政治方向不迷失,价值观念不丧失,文化阵地不丢失,国有资产不流失,职工利益不损失。
  其四,市场经济与社会责任感不是天然的对立关系,相反,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往往将道德风气的衰败、社会责任感的削弱归咎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甚至是颠倒的。经济理论鼻祖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人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他必然能感受到社会的压力。为了已有的财产、地位,人们往往选择小心谨慎,“他在行动上和谈话中都是一个恪守礼仪的人,并以近乎笃信的严谨态度去尊重所有那些已经确立的社交礼节和礼仪。”市场本身就是培育并实现良好道德、伦理的场所。通俗地说,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市场的主体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遵守基本的公共道德准则和行业规范,这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也有利于市场主体的长远发展,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一个道德沦丧、情操败坏的社会无法保证稳定安全的秩序,更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最终还会妨碍自由经济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不仅具有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力量,还具有自动调节人性,使之趋向公益的道德力量。有意思的是,在2008年9月,山西霍宝干河煤矿矿难发生后,六十多名真假记者收受“封口费”,查处“封口费”事件的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负责人表示,“真正市场化程度高的报刊没有出现在领取封口费的名单,这证明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这些市场化良好的媒体是能保持新闻职业操守的。”

  强化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建设新闻出版强国,必须着眼长远、着力当前。增强“软实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
  第一,在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在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一方面,必须遵守和坚持出版导向、出版纪律、出版条例。正如李长春同志指出的:“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和载体的不同,都必须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另一方面,为改革发挥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报刊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的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这里可以将报刊推而广之至整个新闻出版业态。
  第二,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强化社会责任感。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推进重点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应有所作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正在大力推行“农家书屋”建设。这一举措不仅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成果、有利于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公民的阅读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出版单位应该根据农民朋友实际需要,带着浓浓的感情,从选题入手,研发农民朋友真正喜闻乐见的出版物。目前,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在集中优势力量,为农家书屋量身打造一套100个品种的“农家书屋九九文库”,就体现了新闻出版单位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国家明确表示要“积极培育新的文化重点项目和骨干文化企业,努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提高我们国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新闻出版企业要敢闯新路,勇于胜利,一切为了发展,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一切维护发展;要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出能够影响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形象、中国故事、中国思想、中国精神;要加强传播载体建设,提升传播技术和传播能力;要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大型传媒集团,根据新的战略构想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第四,在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中强化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强化政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真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其次,要强化道德意识,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市场有操守,道德有底线,娱乐有分寸,传媒有责任。时刻不忘除了点击率与发行量,肩上还担负着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示范精神文明的责任。在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中要始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自觉遵循精神产品生产和产业运作规律,认真把好内容关、审查关,积极倡导风清气正的健康的出版理念。
  再次,要强化质量意识,按照“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桂晓风认为,“出版物的质量具有比物质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意义”,“确保和提高质量是出版工作永恒的主题。”因此,我们的每一种出版物都要传导一种极致的企业追求,那就是,要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受得住市场的挑剔,无愧于时间的打磨,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国编辑学会老会长刘杲认为,“精神产品强调质量第一,商品也强调质量第一,质量关系核心竞争力,抓住了出版物质量第一,就抓住了精神产品和商品这两个侧面的结合点。”真是一语中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格, 一个企业有一个企业的品格。“小成凭智,大成凭德”,建设新闻出版强国,首先要强化新闻出版界的社会责任感,将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内化为企业文化和企业使命。只有作为新闻出版建设主力军的新闻出版企业树立和秉持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我们在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道路上后劲十足、基业常青、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
[1]柳斌杰.在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出版,2010(15):6—16.
[2]刘仁圣.新闻传播论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3]中国编辑学会.出版专业基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刘杲.解放思想事实求是 转变观念促进发展.中国编辑,2009(1):12—13.
[5]涂桂林.出版人要正视和抵制“三俗之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8-23.
[6]加强新闻出版管理 坚决抵制“三俗之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8-11.
[7]贺耀敏.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思考和措施.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5-17.
[8]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丁永刚.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新闻知识,2007(10):93—94.
[10]周宏刚.用市场的力量强化媒体的社会责任.知识世界,2010(2):11—13.
[11]于友先.编辑工作要努力适应新闻出版的新时代.中国编辑,2009(5):4—9.
[12]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要).经济日报,2010-07-28.

 
 
 
版权所有: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0500581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 01 号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202号
公司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丽景路95号出版中心
技术支持: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