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理论研究

峥嵘岁月60年 老树春深花满园

发表时间:2011/11/29 16:32:43  浏览次数:11304  字体大小:

      2011年11月23日,江西人民出版社迎来了她的六十华诞。六十年来,在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她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负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厚望,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过艰辛,走向繁荣,走向辉煌。

      上篇  风雨历程四十年

      江西人民出版社曾经是江西唯一的出版社。和全国其他地方人民出版社一样,她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激情,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和裂变。

      一、创立基业的日子

      新中国一经成立,立即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1950年10月,经政务院批准,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发展人民出版事业的基本方针的决议。适应时代的需要, 1951年11月23日,江西人民通俗出版社正式成立。从此掀开了江西出版史的新一页。

      江西人民通俗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通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广大工农群众文化水平,联系江西具体情况,结合群众运动,为工农群众出版各种通俗读物。在省委的领导下,出版社秉承这一宗旨,遵循“通俗化、地方化、群众化”的出版方针,继承革命年代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紧密配合土地改革、民主改革、抗美援朝等项中心工作,出版了《伟大的祖国》《土地改革问答》《民主改革讲话》《共产主义通俗讲话》《共产党员通俗读本》《中朝人民的胜利》等“字大行宽本子薄”的通俗政治读物;同时出版了《时刻想念毛主席》《水稻害虫防治法》《怎样养好家畜》等文艺、科技读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第一批赣版图书,内容具体生动,文字通俗浅显,很受工农群众的欢迎。其间由省委宣传部编审科编写的《伟大的祖国》,为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史上的第一本书。

      1953年春,经中南局宣传部批准,江西人民通俗出版社更名为江西人民出版社,成为省级综合性出版社。更名后出书范围有了扩大,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的主旨也日益突显。为配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江西人民出版社适时地出版了《朝鲜停战讲话》等宣传新形势的政治读物;在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版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若干问题解答》《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答》《江西主要农业作物栽培简表》《江西新歌》等一大批有关宣传农业合作化,宣传农业劳模先进事迹以及介绍办社经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通俗读物、文艺作品和连环画。其间,江西人民出版社克服种种困难,出版了全省中小学生的各种课本,保证了中小学教育的需要。

      1957年,据文化部“关于地方出版社除通俗读物外,可以因地制宜出版一些中级读物,可以并且应该出版当地作家的学术著作”的精神,出版了《中共党史百题解答》《哲学问答》和《怎样学习中共党史》以及乡土教材《可爱的江西》等,这批图书的发行量都在10万册以上。不久又开始出版译著,《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科学》《人类从哪里来》等书的翻译出版,丰富了出书品种。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江西人民出版社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出版了人称“五红”读物的《红色风暴》《红色歌谣》《红色画集》《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等一批反映江西革命斗争历史的图书,还出版了一批反映江西各条战线十年巨变的图书。同年,再版了艾寒松所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出版发行量总计达200多万册,创下江西省当时出书印数的最高纪录。

      从60年代初开始,江西人民出版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十条”,在控制品种数量的同时,确保了重点图书的出版,出版了不少观点正确,有一定学术性、艺术性和有较强知识性的读物,并加大了农村读物的出版力度,重点出版了一批优秀的介绍江西农业生产先进经验、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和农业战线先进典型的图书。

      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江西出版的基业,已经深深扎根于这块红土地上。 

      二、劫后重生的日子

      正当江西出版事业蒸蒸日上之际,“文化大革命”的风暴骤起。江西人民出版社受到严重冲击。“机构撤销,人员下放,房子移交,财产合并,图书资料散失”。 剩下的少数人员和全部资产并入省新华书店。就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江西出版工作者怀着对党的出版事业的忠诚,仍然坚持工作,保证了中小学课本的供应,发行了一大批《毛泽东选集》。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之后,出版事业出现了新的转机,江西省的出版工作开始恢复。1971年12月,在省新华书店设立编辑组,继续开展编辑活动。不久,省革委会又批准省新华书店增挂“江西人民出版社”社牌。恢复社牌后,江西出版人抓住机遇,在较短的时间就出版了《江西草药》《植保手册》《桐柏英雄》《渔岛怒潮》等一批农业、医药和文艺类图书,受到读者的好评。11973年10月出版的杨佩瑾的《剑》,就是“文化大革命”中率先在全国推出的有较高价值的长篇小说。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西人民出版社迎来了万物复苏的春天。

      1978年10月,国家出版局在江西庐山召开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座谈会,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一大批出版家、儿童文学作家、科普作家出席会议。会议期间,国家出版局领导向江西省委领导提出了恢复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建议。1979年3月2日,全省少儿读物创作座谈会在南昌召开。省委主要领导到会讲话,就发展创作队伍,恢复和加强出版机构,调整出版体制,充实编辑力量,扩大出版规模等作了具体指示,为恢复江西人民出版社独立建制提供了契机。

      1979年6月,经省委批准,重新组建县(处)级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全社职工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出版环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在“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出版方针的指引下,边组建,边出书,短时间内出版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大批新书的出版,适时地满足了新形势下广大读者的渴求,同时为恢复后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从1979年6月到1984年5月这五年,是江西人民出版社恢复和发展的五年。

      这五年,为了满足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江西人民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了一批党史、革命历史资料、回忆录和有关江西革命斗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如《革命历史资料丛书》《革命先辈故事丛书》《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方志敏》《南国烽烟》《霹雳》等。

      这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冲破禁区,率先出版了一批优秀翻译作品,如《茶花女》《黑郁金香》《克雷诺夫寓言》等,同时集中整理、注释、今释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江西历代名人的著作,如《唐诗三百首详注》《译注古文观止》《史记选注集说》《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等书。

      这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还打破地方出版社不出辞书的陈规,出版了《现代汉英词典》《古书典故》《中国历代人名词典》等一批优秀工具书,拓宽了地方出版社出书领域,为日后的进一步发展闯出了新路。

      这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针对江西是农业省的特点,把为农业服务和为科技进步服务放在重要位置,集中力量出版了大量的科技图书,如《粮食作物栽培技术丛书》《专业户万有问答丛书》《养殖业技术丛书》等,出版了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电工手册》《骨科诊治手册》等实用性学术著作。同时结合江西省工业发展实际,出版了一批应用技术和经济理论著作。

      这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在出好书的同时,充分发挥编辑优势,走出了一条书刊并举的路子,创办了《百花洲》《知识窗》《小猕猴》《农村百事通》及《小星星》《微型小说选刊》《英语辅导》等十种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期刊种数之多,办刊人员之精,发行数量之大,当时在全国地方出版界少见。

      这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双丰收,为日后的快速发展、裂变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阔步前行的日子

      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在这一决定精神的鼓舞下,全国的出版事业开始出现新一轮的大发展。

      1984年5月,江西人民出版社升格为厅(局)级,机构编制得以扩充。升格后的江西人民出版社确立了“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江西出版事业在未来几年的发展战略。出书门类和品种越来越丰富,图书的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图书印数远远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各类期刊也有很大发展,江西出版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

      1985年以后,在江西人民出版社文教、科技、少儿、文艺和《百花洲》杂志、美术编辑部的基础上先后组建了江西教育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西少儿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按既定分工,独立经营,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986年11月,省委决定在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基础上成立江西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实行局社合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新体制,开始致力于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

      这一时期,江西的出版呈现出阔步向前、空前繁荣的局面:

      ——每年都保质保量按时向全省几百万中小学生和几十万中小学教师提供200多种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实现了“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及时出版、发行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重要著作、讲话,使这些政治读物以最快的速度与读者见面,满足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政治学习的需要。

      ——图书品种、数量日益增加。出版了《中国一百个军事家》、《中国一百个哲学家》、《西方一百个哲学家》、《西方哲学范畴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西方经济学名著提要》、《江西英烈》、《回首当年》、《艰难的岁月》、《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第一辑、《东方文化丛书》第一辑、《江西历代名人传记丛书》、《八大山人画集》等一大批精品图书。

      ——高质量地完成了具有江西地方特色,为江西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江西省情汇要》《刘辰翁集》《文天祥集》和《江西历代文学艺术家大全》等图书的出版,显示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图书建设学术品位的提升和质量的提高。

      ——《青年生活顾问》《可爱的中国》《交际与口才》等一批畅销书打入全国市场,初步显示出江西图书出版的市场运作能力。其中《孙子兵法今译》1992年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评为全国社科类优秀畅销书。

      ——有相当数量的图书在本省、华东地区和全国各种优秀图书评奖中获奖。其中《中国一百个军事家》获1988年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毛泽东建党学说史》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一等奖,《中国行政监察》获第四届中国图书二等奖,《女英自述》获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交际与口才》获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理想与品德》由中央有关部门推荐列入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书目。

      下篇  激情拼搏二十年

      易制后的江西人民出版社,用仅有的20万元开办费,开始了二次次创业的历程。凭借几代江西出版人的积淀,他们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二十年后,他们收获了事业,收获了希望,成为产值过亿元的出版社。

      一、二次创业 走出困境

      1991年下半年,经中共江西省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厅(局)级建制的江西人民出版社改为江西省出版总社,在原江西人民出版社政治经济编辑部和古籍编辑部的基础上重新组建县(处)级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

      新组建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只有十来间办公室、20万元(含一辆旧车折抵)的开办费,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切必须从头开始。全社员工不等不靠,发扬老一代出版人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上下一心,解放思想,迎难而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创业发展之路。

      1992年到1996的五年间,江西人民出版社逐步完成了内设机构的建设,建立并创新了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受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因社制宜、大胆创新,较早地在出版社内部引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考核管理制度,制订并完善了《编辑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发行工作目标管理方案》,建立了编务、财务、印制等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这些举措,不仅规范并促进了编、印、发管理工作,也极大地调动了全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五年间,江西人民出版社坚持人民社的性质与地位,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旋律。编辑出版了一大批体现人民社性质、服务全国工作大局的图书。特别是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结合时代特点,面向全省中小学学生,策划、出版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主题书的路子。先后出版了《我爱社会主义》《中国有个毛泽东》《中国母亲》《走向辉煌》和《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等面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书。这些图书的印数大多都在300万册以上。图书出版后,出版社又配合相关部门围绕读主题书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做到了“出版与育人”“出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反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署等上级部门的高度好评。也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出版之路。

      1992年到1996年,也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奠定专业出版基础和初步形成出书特色的五年。

      这五年,顺利地完成了国家“八五”重点出版规划《东方文化丛书》《十三经直解》《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丛书》的出版。这批图书因作者的权威、选题的重大,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五年,江西人民出版社还推出了《江西名山志丛书》《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等一批有较大分量的介绍江西历史文化的著作。这五年,面向图书市场,精心组稿出版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提要丛书》《美国历届总统演讲系列》《舌战曼哈顿》等在图书市场上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图书。

      就这样,新组建的江西人民出版社一步步走出困境,走出艰难,走向自立,走向成熟。

      二、扬帆前行 加速发展

      1997年全国人民出版社社长会议在济南召开。此后,新闻出版总署根据这次会议精神报经中宣部批准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出版社工作的若干意见》。这是在全国人民出版社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

      1997年8月,江西人民出版社领导班子调整,新一届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党的十五大及全国人民社社长会议召开后出版工作特别是人民出版社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提出并确立了“坚持高扬主旋律,以主题书出版为龙头,以一般图书和教材教辅图书出版为两翼,书刊并举,全面繁荣,争取在两三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了三项制度的改革,增加了文教编辑室和期刊编辑部,制订了效益优先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全社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全社上下改革开拓、团结拼搏,迎来了跨越发展的10年。

      这期间,江西人民出版社精心策划,继续推出了《中国:1992—1997》《迈向21世纪的中国科技》《应知?应会?应做》《井冈山精神教育读本》《爱我中华?健康成长》《兴我美好江西》《走进红色江西》等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主题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配合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活动,反映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推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丛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新方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治国之路丛书》《日出东方红:中国共产党80年光辉历程》《中国苏区史》《继承 丰富 发展: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一批有分量的弘扬主旋律的图书。

      这期间,顺利地完成了包括《东西方哲学大辞典》《中国苏区辞典》《周恩来大辞典》《联话丛编》《史记笺证》《中华姓氏史话丛书》《应用伦理学丛书》《当代西方主流学术著作译丛》在内的一批具有重要文化积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图书的出版。另外,11卷本《江西通史》,38卷本《世界历史》,《中国姓氏大辞典》《杨万里诗文集》《黄庭坚全集》等一批重点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全面启动。

      这期间,江西人民出版社为服务好配合省里的中心工作,弘扬江西历史文化,策划出版了《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当代江西50年》《三个代表在江西》《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图志》《曾山传》《千古一村——流坑村历史文化考察》等书。

      这期间,江西人民出版社加大了一般图书出版力度,在北京专门设立了图书策划营销中心。策划出版了《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晚年毛泽东》《毛泽东与邓小平》“民国人物家事系列”“名人演讲系列”,王安石、汤显祖、八大山人、宋应星、文天祥等江西历史名人小说等一批畅销图书和常销图书。

      这期间,江西人民出版社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着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推出品牌教材教辅的宗旨,向教材和助学类图书开拓,在全省隆重推出了小学至高中的助学类读物《博士号丛书》,出版后一直受到广大中小学师生及学生家长的欢迎和好评。精心策划出版了品牌教辅《中考新评价》丛书。成功地与人教社历史室开发了《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两种任选课教材,并列入了教育部颁发的书目,被江西、河南、广东、广西等七省学生采用,得到广泛的认可。2000年出版的江西高级中学校本教材《高中政治阅读》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期间,江西人民出版社为拓展出版领域,在上级领导机关的支持下,吸纳了《房地产世界》杂志,创办了《综合能力训练》杂志,告别了新组建的人民社没有刊物的历史,开始探索多业兴社的路子。

      2003年,总投资3200余万元、坐落于南昌市三经路47号的一幢高16层、总建筑面积达11762平方米的社综合楼胜利竣工。2004年6月,全社职工喜迁新楼,全社的办公条件和职工住房得到极大的改善。

      1997年到2006年的10年,是江西人民出版社扬帆前行、加速发展的10年。物质基础、图书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人力、财力跃上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全社年出书品种由1997年前的不足200种增长到近500种,图书码洋由原来的2000多万元增长到年均6000万元以上,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攻难克坚  趁势崛起

      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出版业在进入21世纪后迎来了一个大改革、大发展和大变化的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包括出版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部署后,为出版业新一轮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面对新形势,如何抓住机遇,攻难克坚,趁势发展,成为摆在2006年新组建的社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新一届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社情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后,制订了“优化资源、特色双效,做足江西、面向全国,开放联合,组织创新,科学管理,做优做强”的发展战略。

      依据这一发展战略,江西人民出版社首先对出版资源和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和创新。一是调整《房地产世界》的经营模式,止住了其经营业绩下滑的局面,通过寻找基础扎实、经营能力强的经营机构和人员,使它恢复了上升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变更《综合能力训练》为《亲子》重新创办,使它呈现出新的活力;二是整合教辅出版资源,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组建文教图书研发中心,将全部仍有市场销售前景的教辅图书品种连同《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统一交由该中心独立经营,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制度,面向全社招聘领军人才。这一做法,在当年即取得明显效益,教辅图书的发行码洋不但止住了下跌势头,而且在当年即实现了50%的增长。此后几年间,该中心通过优化选题,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强化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形成了一批品牌图书,连续几年维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为实现做优做强的目标,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进一步创新文教图书出版组织形式,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明思书业图书有限公司,当年图书发行码洋首次突破一个亿;三是创新一般图书的编辑架构,改变先前主要依据图书的学科门类组建编辑部门的做法,而是区分不同的图书目标市场,结合现代出版业发展趋势,组建大众出版中心、学术出版中心、高等教育出版中心和数字出版中心,明确了各出版中心的职能。同时,借力北京作为丰富的出版资源和前沿信息集聚地的优势,组建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北京图书工作室,专门从事大众图书出版工作。上述调整,强化了各出版中心编辑人员的专业追求,也强化了出版社的出版定位。

      其次,为实施特色双效的发展战略,确立了新的图书出版总思路: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宗旨,以“积极、有益、有用、好读”为理念,坚持以主旋律图书为旗帜,以精品学术书为脊梁,以大众畅销图书为龙头,以教材教辅为支撑,并以此规划社里的图书出版产品线。

      “十一五”期间,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结合重大纪念日而开展的主题出版工程,成绩斐然,作为主题出版工作的红色历史文化著作和通俗政治读物两条图书产品线日益清晰。

      ——相继出版了全国新闻出版总署列为相关纪念活动重点出版物的《红色书简丛书》《江西苏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井冈山斗争史话》《南昌起义史话》《中国红军》《中国人权建设六十年》《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苏区干部好作风》等图书。

      ——策划了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主题工程图书,如《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铁血军魂——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光辉历程》《1978:邓小平改变中国》《破冰前行——改革初期的复杂局势与中共高层决策》《中国苏区史》(上、下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进城农民必读系列》《解读“十二五”农民增收新政》《低碳经济99问》等。

      ——在学术出版方面,通过出版《江西通史》《经典江西丛书》《杨万里诗文集》《黄庭坚全集》《新世纪江西文化十年》《江西文学史》《庐山文化丛书》《美国通史》《林肯传》《图图传》《大国海权》等和即将完成的《赣文化大典》(20卷)、《世界历史》(38册),使传统的特色出版方向——江西地方历史文化和西方历史文化题材的出版,有了明显加强。

      ——在大众出版方面,通过出版央视百家讲坛授权作品《蒙曼说隋》《英雄项羽》《梅毅话英雄》以及《于丹的天空》、婚姻励志系列等大众爱读的图书,通过出版《新加坡为什么能》《开卷有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上、下册)等高端畅销书,稳定地增加了赣人社一般图书的市场份额,并进而初步探索出一条双效结合的大众图书出版路子。

      ——在教育出版方面,面向全省大学生策划的《红色江西——大学生红色资源教育读本》《魅力江西——大学生省情教育读本》,出版后获得广泛赞誉,基础教育按照“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发展方针,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使教辅图书的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博士号丛书》《中考新评价丛书》的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在江西出版界和教育界赢得广泛好评;

      ——在数字出版方面,获财政部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红色出版资源数据库”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第三,着眼于科学管理,制订和完善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努力付诸实施。2011年,为适应中文传媒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要求,按照中文传媒的统一部署,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和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江西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指导意见》。高度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训工作。“十一五”期间,从全国重点院校引进优秀硕士毕业生近2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和有编辑、教学经验的各类编辑人才、管理人才近30名,安排了30余人次参加总署在国外和北京进行的培训学习。这批人才成为出版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截至201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年出书品种达到800种,出版图书码洋达到2.6亿元,销售收入8406万元,利润1972万元,各项综合指标排名在全国同类出版社和省内出版中均较“十五”末有较大幅度的前移。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已跃进到全国出版社的第164位,地方出版社的第80位,进入全国社科类出版社的第一方阵。

      四、激情创造  果实累累

      二十年艰辛创业,二十年激情拼搏,从1991年到2011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图书7000余种,在图书建设、队伍建设和事业发展方面,收获了累累果实。

      二十年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家及省重点出版规划图书50余种200余册,为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为服务江西省中心工作,为传承文明、繁荣学术,服务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十年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

      ——《中国有个毛泽东》《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母亲》《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

      ——《鲁迅与社戏》《俞海青作品集》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毛泽东建党学说史》《中国诗学批评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丛书》《中央苏区史》《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等6种书获中国图书奖;

      ——《经典江西丛书》《爱的震撼》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

      ——《美国通史》《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等一百余种图书获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和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二十年来,江西人民出版社积极实施“走出去”出版工程,《孟子》《天才与疯子》《于丹的天空》《中国文化ABC》《西方史学史》《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提要图书》《李嘉诚箴言录》《文化的记忆丛书》等20余种图书的文字版权成功输出到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史记笺证》《联话丛编》等10余种图书的数字版权输出到台湾地区。

      二十年来,江西人民出版社的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很大的加强。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大力实施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计划,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知识结构、人才年龄结构合理、能适应现代出版业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有1人被评为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1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1人被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江西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1人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体现,涌现了一批集团公司表彰的优秀党员、优秀员工,党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江西人民出版社连续四届被评为省直精神文明建设单位。

      二十年来,年出书品种由1992年的100余种发展到了现年出书品种800余种,国有资产从1992年开办时的65万元,增长到现在的8000多万元。2009年,在首届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江西人民出版社被评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五、结语

      六十年历程,六十年风雨。几多沧桑,几多奋斗,几多收获,难以历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六十年的人生不可谓老,六十年的事业,则伴着岁月的沧桑走向成熟发展。而今,从最早的江西人民出版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江西出版事业,已以江西出版集团的风貌,进入全国出版集团十强,成为集图书、报刊出版,金融投资、房地产等一体的多元投资的现代化企业;由其控股的“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现代传媒业的佼佼者;旗下的21世纪出版社,已成为全国少儿出版的领军社;易制后的江西人民出版社,也和江西美术、21世纪出版社一道,荣膺“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

      2010年1月,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精神要求,江西人民出版社全面完成转企改制工作。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为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规划了蓝图,注入了活力。刚刚闭幕的江西省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则鲜明地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建设和谐秀美江西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这是时代的号角,这是催征的战鼓!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江西人民出版社全体员工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在江西出版集团公司的旗帜下,踏上中文天传媒的快车,抢抓机遇,开拓前行,努力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游道勤、彭新元执笔)

 
 
 
版权所有:江西省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备案号:赣ICP备0500581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 01 号赣公网安备:36010202000202号
公司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丽景路95号出版中心
技术支持:江西红星传媒集团有限公司